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excerpt.asp?bookno=GF012 (天下文化出版)


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 (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
    
細想起來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父母先要有正確的觀念,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種,卻不是惟一的一種;成績單只是一張紙,重要的是孩子學進去了多少。父母的觀念會影響老師的態度,老師又會影響孩子的動機,若都是正向的,自然就會得出書中主人翁的成果了。
    
其實現在我們收研究生已經不再看成績單了,因為甲校的一百分可能等於乙校的五十分,何況課堂上學的若不會實際運用也是枉然,因此,當作者的孩子以要考試為由要求母親減免洗碗時,母親斷然拒絕說「不差那二十分鐘」,令我拍案叫好。現在的父母只要孩子念書,什麼事都不要孩子做,使孩子變成生活上的白痴,而且很 自然流露出念書最大、考試最大的神情,這是不對的。讀書只是成長的一部分,為未來做準備,而「未來」還需要很多的能力,那是課本不能給,必須從生活中去體 驗的。所以這位母親在煮菜時,把孩子叫到廚房來看,學習過日子。我的母親也是從小叫我們姐妹做家事,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拿菜刀和剪刀,到現在打毛衣、鉤鉤 針、做飯菜都不必求人,更讓我們知道「薄技隨身勝過良田萬頃」,讀書和做家事是不相牴觸的,只要你知道如何利用時間。這位母親的觀念是她孩子成功的最主要 原因。
    
作者因為職務關係,帶著孩子從台灣到曼谷又到新加坡,在這過程中,孩子經歷了不同國家的不同學制。當我看到台灣國三的數學家課是一百九十六題,而曼谷最多 才四十題時,真是難過。我們的孩子天天困在四牆之內演算那些永遠做不完的習題,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孩子花在做習題上的時間比我們少,數學成就卻沒有比我們少?
    
 
書中有一篇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為了應付不可能做的完的作業,孩子學會了作弊,但是在大人生氣之前,請先想一想,沒有孩子願意作假,這是官逼民反!大家都知道質比量重要,不知為何,台灣始終跳脫不開「量」的窠臼,連大學教授升等都是看篇數,或許中國人人情壓力太大,只好都用「量」來求公平,其實這段文 章的最後面點出了台灣教育的問題:老師因為擔心孩子不能自動自發,所以派了很多功課,但是忘記了只有被信任才能養成自動自發的學習習慣,作者說得沒錯,台 灣的教育是消極的防範,而不是積極的教導,其實我們所有的政策都是消極的防弊,現在匯款一次只能匯三萬了,但是歹徒依然繼續詐騙逍遙法外,人民生活卻被法 規綁得不便了。
    
    
作者的女兒不喜歡上台灣的美勞課,因為老師常要求學生這樣、那樣做,使得學生的作品出來都是一個模樣,這是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我們到了二十一世紀仍然用 十九世紀的模子來套學生,使教出來的學生個個一個樣,失去了自我個性,如果連美勞課都不給學生一點創作的空間,難怪台灣的學生對上學這麼沒有興趣。
    
    
台灣的教育千頭萬緒,但是在這本書中,透過孩子親身的體會,你可以嗅出我們學生不快樂的原因,我們要求孩子照著我們的話做,因為我們吃過的鹽比他們吃過的 米多,走過的橋比他們走過的路多,我們忘記了在演化上,只有子代超越親代、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才是成功;要更勝於藍,我們必須給他們超越我們的空間。
    
    
這本書文字流暢,淺顯易讀,但道理很深。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台灣的父母和老師ㄧ個反省的機會。學習可以是快樂、有實質的,但是我們第一,必須改變分數是惟一 標準的觀念;第二,必須放手給孩子一個發展的空間。一個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的,一個會自重自愛的孩子才會主動去學習,在社會上才會成功。

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 (鄧美玲: 上善基金會執行長)
    
這篇序文的寫作過程有一個小秘密,我一定要說給讀者知道。先是Bubu(就是我們的作者蔡穎卿小姐)規定我不能加油添醋把她說得太好;後來主編鄭惟和小姐 也規定我不能稱讚她能找到Bubu是「慧眼識英雄」;可是我難掩興奮之情,想要寫到半本書那麼多,後來她倆乾脆聯合起來只給我上限一千字。可是你知道,就 像從前有位讀者聽過Bubu的演講後對我說:「你能把Bubu找出來,是對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貢獻。」這個說法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要說Bubu的好,可不是只有文章好,這年頭賣弄文章的人很多,說一套做一套,文字早已失去了力量。我記得Bubu曾跟我說:「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實踐那麼 困難?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真正相信這些價值。」這真是搔到癢處了!比方說Bubu就曾對媽媽們流行參加各種讀書會、成長團體有些微詞。她說:「明明到了 該回家煮飯的時間,可是在座媽媽沒有一個人想到孩子該吃飯了,她們寧可沈湎在彼此交談的樂趣中,讓孩子的晚餐隨便用比薩打發過去。」還有一次,她聽到一位 教詩詞的教授說她不知道該怎麼跟自己的孩子分享詩詞之美,她也覺得大惑不解。
    
    Bubu
不是反對媽媽上成長課,更不是主張 家庭主婦事必躬親,她只是想提醒,真正的幸福在隨手可得的家常瑣事裡;忽略了在生活中耕耘,其他的追求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她如何努力地 在充滿變動的環境裡讓家安定下來。每想到她在旅館裡設法開飯,以及堅持讓返台投入國三戰場的孩子每天在晚餐桌上跟家人相聚的情意,我總覺得,要解決時代變 動造成的諸多問題,家庭主婦的再覺醒,才是關鍵的力量。
    
    
所以,Bubu其實一直在做著「社會改革」的努力,但她的方法很 溫柔,不燥不火,行之於無形。比方說她覺得大學餐廳的供餐無法讓年輕學生感受飲食真正的樂趣,所以在十九年前說服公公讓她回到母校附近開學生餐廳,用最好 的餐具,供一客五十元的餐;她也用有限的經費,幫租屋給大學生的親戚改造宿舍,讓出門在外的孩子從良善的環境裡學習好好過生活;為了鼓勵大家在家用餐,她 把她在台南的內用餐廳改成外帶餐廳,還對她的客人半哄半勸地說:「我都替你準備好了,你就帶回家去,換個好餐盤、布置好餐桌,至少每天一次全家一起吃頓飯 好嗎?」
    
    
讀過這本書,讀者可別以為Bubu的成功是因為她有很多天生的優勢條件;她的成功,在於她總是懂得享受勞動的快 樂。小時候蔡媽媽曾帶她趴下來,指著擦得一塵不染、泛著亮光的木質地板說:「妳看!好美!」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這就是Bubu的幸福人生心法真 傳。很平凡,可是,你做了就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力量啊!!

 

出版緣起 (鄭惟和: 天下文化親子生活系列主編)
    
    2006
9月中,我在網站上蹓躂,想看看有關教養的文章,逛了沒多久就驚喜地發現,上善人文基金會一篇蔡穎卿女士寫的〈在國外教養子女 感謝有《論語》〉真是深獲我心,於是馬上寫e-mail到基金會,請他們幫我轉給蔡女士。過了兩三天,沒回應,不放棄,再寄一次,這下很快收到回信了。熱 心的許小姐在e-mail中說:「我剛打電話去……,對方說蔡女士目前人不在國內,恐怕只能以email聯絡,我這次寄到她的另一個信箱,希望會有回音。」就在當天,我收到刻在新加坡的蔡穎卿的信。
    
    
她說:「做為台灣父母的一份子,與經歷十多年來在各國漂蕩教育孩子的特殊經驗,我很願意能與其他父母共勉。所以您可以告訴我什麼樣的主題對大家有幫助,如果我的經驗可與大家分享,我會盡力。」於是,她把十年來寫的教養札記 (有些在報紙上發表過)陸續寄來。我一篇篇拜讀,愈讀愈汗顏。同樣是當媽媽,她怎麼好像受過完整「勤前教育」似的,那麼清楚、那麼篤定。後來見面聊起,才 知那些想法、動力與行為,來她自己母親的身教。
    
三、四個月來,我和同事用虔敬的心編這本書;蔡穎卿十七歲的小女兒書旂 展現她美術上的天份,貢獻二十餘幅插畫,讓書的面貌更加豐富多采。這些雖則都美好可喜,但這本書更珍貴東西並不那麼明顯可見,希望每一位父母或老師,都能 從這兩百多頁的篇章裡咀嚼出來,哺餵給下一代。

 

愛的雙結 (蔡穎卿)

 

看過這本書初稿的人,很容易產生兩種不正確的印象。第一:我們家有兩個毫無問題、非常優秀的女兒;第二:我當媽媽當得輕鬆愉快、信手拈來。這兩點如果不加說明,我擔心因此失去這本書可能會有的分享與鼓勵。
    

這份親子生活記錄整整持續了十年,十年來我從不認為有結集出書的可能。它們最大的功能原是使我平靜下來,儲備好足夠的力氣再出發;有時候,我也會把這些記 錄傳給同為父母的好朋友,當做是問安的生活報告與教養孩子的心得交流。每一次提筆,是為了鼓勵自己從內外的掙扎中找到出口,藉著文字安頓一時產生的沮喪與 忿怒。我記錄的方式不是盡情抒發不平之氣,而是從整理思緒中,尋找下一個希望或具體解決的方法。因此,它們看起來總是雲淡風輕。
    
    
當鄭主編提議出版這份記錄時,我也曾考慮過,要不要藉著回憶來補足那些生氣或痛苦的經驗,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做,這份記錄對我來說就不真實了,因為,這完全不是我的生活信念。母親在教養子女上所擁有的力量真奇妙,一如生產的身體之痛,一過完就忘了。即使凡事都十分計較的母親,也很少刻意存留孩子所帶來的失望或忿怒;也許是這份永遠期待有轉機的希望,為許多痛苦裹上糖衣,讓父母選擇忘記並不難。也或許是,我們都清楚,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有許多狀況,根本不能定 睛在情緒的難關,提振精神、面對問題才是養兒育女的不二妙方。
    
兩個女兒有時非常可愛,有時十分惱人,在文章中,我之所以看起來平心靜氣,是因為該發的氣都直接對她們發完了,沒有殘餘。我從來都沒有辦法把孩子的問題放到隔天,當面講完之後還會寫信,但是因為講過了,寫起來就溫和許多。
    
我是個既脆弱又堅強的母親,愛哭的程度不輸給任何一個孩子。記得大女兒樂旂第一個學期返家過聖誕節後要回美國,那一次因為我們顧慮她到飛抵紐約還要轉車回 費城,不能選擇半夜到達的直航班機,所以決定讓她搭乘國泰航空由香港轉機。一個剛滿十九歲的女孩扛兩只大行李隻身出發,飛抵甘迺迪機場後先轉車到紐約中國 城,再轉巴士回費城,到費城已經天黑,基於安全也不敢要她搭計程車,得搭地鐵到校區,再聯絡校警來接。那天清晨五點,在中正機場送她的時候,我一想起這條 遠路就心疼得止不住眼淚,樂旂抱著我說:「媽咪!不要哭!不要哭!回學校沒有那麼難的,我會安全到達。」十九年來,我從來不曾希望過她是個男孩,但在那一 刻,心中多麼自責,生個女兒卻不能嬌滴滴的捧在手心,為了求學得讓她渡重洋、赴他鄉。

    
    
雖然脆弱,但是生活並不容許當母親 的過度多愁善感。我的堅強都是跟前輩母親們學來的,那就是把日常生活的力量展現擴大,不管處境如何,都維持一個家庭生活的溫暖與正常的節奏。我從小常聽別人給我那極為忙碌的母親一個「文武雙全」的評語,一直到自己當了母親好多年之後,我才發現,母親之所以什麼都會,不是因為她有過人的智力,而是那份獨屬於 母性的「責任感」,那種性格的力與美,讓我十分仰慕,我但願自己永不忘記她給我的啟示與教誨。
    
    
然而,似乎有更多的時候, 當母親是堅強與軟弱夾雜不清的。今年八月,樂旂要從新加坡家出發去赴大二的開學,前一天新聞傳來她即將搭乘的那班飛機從紐約起飛後引擎故障、機身冒煙,緊急迫降回紐華克機場,妹妹書旂一得知消息後馬上擔心的問姐姐:「明天還要出發嗎?」樂旂對她堅定的點點頭。我心中一時非常慌亂,但強自鎮定,幫忙她收拾行 李時,忍不住牽起她的手問:「會害怕嗎?」她笑笑說:「我想發生事情後航空公司會特別小心,反而最安全。」我藉故跑到洗手間,一次又一次,把蓄積的眼淚偷偷擦掉。她絕對不會沒有壓力,我不能再讓她抱著我說:「媽咪!不要哭!不要哭!」隔天早上,在樟宜機場送她啟程之後,那十八個半小時我就像一直陪伴著她一樣,身體與心靈一刻都沒有休息過,直到從網上查到飛機平安落地的那一刻,我才覺得全身放鬆了下來。
    
    
我很慶幸曾這樣逐年逐月地記下自己當母親的心情。這些篇章不是回憶錄,所以文字當中顯露的教養方式,無論是青澀或成熟、過慮或豁達,它們都提供我重讀自己當刻心情的機會。孩子使我隨著她們的成長而成熟,在當母親滿二十年的此刻回頭看,我學到的功課超乎想像。
    
    
跟所有因為工作而無法兼顧團聚與教育連貫的家庭一樣,一九九六年我們第一次做下重大的決定。那個決定表面上看起來只是離開台灣,移居到丈夫新赴任的曼谷去,但背後真正的行動,包括了中止某些已經穩定的夢想與工作、改變既有的生活安定感,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教育方向因此而全然改變。
    
    
五年之後,第二次遷移對我們來說更加困難──要保留好不容易開出花朵的英文教育,還是選擇全家團聚再轉回台灣受教育?那是二○○一年的六月,八年級的樂旂不但功課、運動、音樂都出色,也是中學部學生會會長。而書旂也快樂地悠遊在知識與藝術的天地,是無憂、充滿創造力的小五生。然而,我們的大家庭出事了,已經病了一年的婆婆,病情非常不穩定,身為長子的丈夫,心頭的重壓不藉言語,卻每每寫在出神失距的凝望中。我們開始非常害怕夜間十點之後響起的電話,憂慮隨著空間的距離無限放大。我跟丈夫好好溝通了一次。我建議他調整工作,準備搬回台灣,那一刻,寬慰與疑惑同時出現在他那憂愁已久的面容上,他問我:「孩子怎麼辦?」我說:「一起回去吧!兩個孩子都懂事,她們會知道現在誰最重要。」雖然這是個困難的決定,但我的信心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我發現向來最黏膩的書旂,以往我一出國她總是哭,但自從知道奶奶病後,我幾次離家回台北,她不但不掉一滴眼淚,還總是在每天跟我的通話中,用她那最甜美、最體貼的聲音告訴我:「媽 媽,我們很好!」我確定,回到台灣,我們一定可以克服種種的教育困境。
    
在我們考慮回台的時候,曾有許多朋友勸我們把孩子留在曼谷,或送到美國的住宿學校繼續英文教育,我們幾經思量,還是決定全家該一起行動。理由很簡單──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不只是生活照顧,父母也會是知識與品格教育的直接影響者。在她們高中畢業前,我們不想因為學校或教育制度的優勢而考慮捨棄家庭所能給的生活力量。
    
    
一年之後,我們又再次回到曼谷,並在二○○四年再赴新加坡,這兩次的遷移因為有了前兩次經驗的支撐,適應已不再是艱難的挑戰。孩子從中學進入高中,我一步步認識到不同教育階段中,親子協力可以渡過許多難關,也在大女兒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中,更了解父母的關懷有很大的幫助。
    
    
我很高興這本書是在樂旂經歷過一年大學生活後才將出版,因為如果少了孩子在外獨立的經驗,我將難以證實,自己堅持的生活教育是不是值得與大家分享。樂旂如今遠在美國東岸的費城,不只努力求學也勤奮工作,我為她有充實的大學生活而感到非常欣慰。十八年來點滴的瑣碎教導、無數次的討論,或曾有過的衝突,都在她離家後才證實當時的堅持並沒有白費。
    
    
印度有句諺語說:「孩子小的時候,給他深根;長大之後,給他翅膀」這一直是我和丈夫的指導準則。在養育「十全十美的孩子」與做個「盡心盡力的父母」之間,丈夫與我毫無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為,對我們來說,那才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也是此刻我 們陪伴還在高中的書旂,感到特別珍惜的原因。
    
    
這本書看起來雖然只是一位母親的手札,但在文字的背後其實是一對父母給兩個 女兒愛的雙結。如果我們的家庭在別人的眼中總是努力向前,那並不是由於用筆記錄的我在前面指引,而是因為寬厚耐心的丈夫默默地在後面推動、守護著全家。 把這本書獻給他,相信這不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也一定是兩個女兒的心願。
 
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

如果一項功課的分量已經造成過大的負擔,還能不能達成效果?
從樂旂的某些功課分量看來,
不只達不到學習的目的,還像在鼓勵他們「欺騙」︱
而那原是可以避免的。

我一直都對台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感到非常的好奇,當然這些問題是因為觀察自己的孩子而產生的憂慮。
個晚上我走進書房,看到樂旂手上攤著英文參考書,另一邊是一疊從參考書裡切割下來的答案紙,她正把那些答案抄在書上,抄完後拿起紅筆在每個大題上各打上幾 個大勾勾,表示功課做了,而且自己也批改了,我站在一旁驚訝地看著她,題目一頁頁地翻,至少抄了百題的答案。她把這一切做完,然後鬆懈地合上書嘆了一口 氣。


「樂旂!妳在做什麼?」我詢問的聲音想必帶著焦慮與氣憤,她無奈地對我解釋:「媽!沒有辦法,大家都這樣,作業多得根本做不完,更何況這些反覆的題目已經快把我的文法全攪亂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學英文?」

 

我建議她:「去跟老師談談,或許老師能諒解這些功課對妳的幫助不大,准妳不寫參考書。」


但她回答我說:「我不敢,老師已經准我不用上英文課了,再不做作業說不過去。」


我不得不丟下一句話來結束我們的談話,因為她得去忙別的功課︱「樂旂,想想看,妳這樣也可以算是做功課嗎?」


事實上我的問題對樂旂的意義並不大,我只不過在講一句我懂、她也懂,但我們都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樂旂的學習態度一直很誠懇,絕不是虛應故事的孩子,但如今仍然在時間不敷使用的情況下做著違背信念的事。


曾經跟我談起台灣孩子學英文的方法事倍功半,她用來比對的經驗是在曼谷國際學校上了兩年的法文課。她說:「我們在法文課裡讀很多、講很多,但是老師給我們 的功課不多。老師說功課給得少的理由是要我們好好的想;好好思考下做出來的功課才會有好的品質。媽!妳知道嗎?從六年級開始,老師就一直在叮嚀我們功課的 『量』不等於『質』,所以他們不會高興你交那種從網上剪剪貼貼湊成一大篇的報告,老師們總是要我們學習『濃縮』報告的內容。」我也從樂旂身上看到這樣的訓 練足足在中學(六、七、八年級)持續了三年。


孩子們再回到台灣,學習的效率變成了我們最大的挑戰,一大堆的功課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完成,不再是重點。他們做功課好像完全不花心思,等做完功課再另外用一段時間來「讀」功課中的內容,這種不可思議的浪費卻從未被討論。
書旂也說,她們班上有很多小朋友,下課就得補習,所以在學校就匆匆把功課趕完。她們所謂的寫功課也就是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到課本上等候檢查,真難以想像利用下課那些片段時間寫功課的情況與效果。


我很想知道,學校之所以設計家課,不就是希望透過做功課達成學習的目的嗎?如果一項功課的分量已經造成過大的負擔,還能不能達成效果?從樂旂的某些功課分量看來,不只達不到學習的目的,還像在鼓勵他們「欺騙」︱而那原是可以避免的。


我可以了解,老師因為擔心孩子不能人人自動自發,而有了這種派功課的想法。但是一個孩子是被引導、被信任才能養成健全自重的學習習慣,像這樣的方法只能算是消極的防範,而不是積極的教導。

 

 

問題一:

你認為完全沒有打過籃球的人﹐可以當很好的籃球教練嗎?  
回答:當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領導內行。

可是﹐有許多人﹐對某個行業完全不了解﹐只聽到那個行業好﹐就馬上開業了。我看過對穿著沒有任何品味、或根本不在乎穿著的人﹐卻開間服裝店;不會做菜的人, 買下餐廳等著客人上門發財, 不知道電腦怎麼開機的人﹐妄想在網路上發財﹐不學習, 不參與, 屢開屢敗, 道聽途說﹐卻不檢討失敗原因, 不反省自己是否專業能力不足﹐只抱怨時不我予。  
結語:做人﹐量力而行。

 

問題二:

相似但不相同的問題﹕你是否認為﹐籃球教練不上籃球場﹐閉著眼睛也可以主導一場完美的勝利?  
回答:啊﹐當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卻有不少朋友﹐自己沒有時間打理﹐卻拼命投資開咖啡館﹐開餐廳﹐開自己根本不懂的公司﹐急著把辛苦積攢的積蓄花掉﹐去當一個糊里糊塗的投資人。吃虧的總是比賺的多﹐卻覺得是運氣不好﹐而不是想法出了問題。  
結語:做人﹐記得反省自己。

 

問題三: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廳﹐東西又貴又難吃﹐桌上還爬著蟑﹐你會因為他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臨嗎?
 
回答:你一定會說﹐誰那么花錢買罪受?

可是同樣的情況換個場合﹐自己或許就做類似的事。 不少男女都曾經抱怨過他們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三心二意﹐懦弱無能, 不負責任, 什麼事都推說不會, 讓老婆或女友俾女般伺候他。明知在一起沒什麼好的結果﹐怨恨已經比愛還多﹐但卻“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要和他攪和下去﹐分不了手。說穿了﹐只是為了不甘﹐為了習慣﹐這不也和光臨餐廳一樣?

結語:做人﹐為什麼要過於執著?!

 

問題四:

如果你不小心丟掉100塊錢﹐知道它好像丟在某個你走過的地方﹐你會花200塊錢的車費去把那100塊找回來嗎?

你一定會說我才不會那麼笨!

可是﹐相似的事情卻在人生中不斷發生。做錯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問題﹐卻也不肯認錯﹐反而花加倍的時間來找藉口﹐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罵了一句話﹐卻花了無數時間難過﹐道理相同。為一件事情發火﹐不惜損人不利已﹐不惜血本﹐不惜時間﹐只為報復? 失去一個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無法挽回﹐卻還那麼傷心﹐而且一傷心就是好幾年﹐還要借酒澆愁﹐形銷骨立。其實這樣一點用也沒有﹐只是損失更多。

結語:做人﹐幹嘛為難自己?!

 

問題五:
你相信每個人隨便都可以成功立業嗎?  
回答:當然不相信。

 

但據觀察﹐有人總是在聽完成功人士絞盡腦汁的建議﹐比如說﹐
多讀書﹐多練習之後﹐問了另一個問題?那不是很難?
我們都想在3分鐘內學好英文﹐在5分鐘內解決所有難題﹐
難道成功是那麼容易的嗎?   改變當然是難的。
成功只因不怕困難﹐所以才能出類拔萃。


結語:做人﹐依靠自己!


問題六:

你寧可永遠後悔﹐也不願意試一試自己能否轉敗為勝?  
解答:恐怕沒有人會說﹕“對﹐我就是這樣的人

 

然而﹐我們卻常常在不該打退堂鼓時拼命打退堂鼓﹐
為了恐懼失敗而不敢嘗試成功。

以關穎珊贏得2000年世界花樣滑冰冠軍時的精彩表現為例﹕ 她一心想贏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後一場比賽前﹐ 她的總積分隻排名第三位﹐在最後的自選曲項目﹐ 她選擇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錯。 4分鐘的長曲中﹐結合了最高難度的三周跳﹐ 並且還大膽地連跳了兩次。她也可能會敗得很難看﹐

然而她畢竟成功了。

她說﹕“因為我不想等到失敗﹐才後悔自己還有潛力沒發揮。”

一個中國偉人曾說;勝利的希望和有利情況的恢複﹐ 往往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

 
結語:做人﹐何妨放手一搏。 但要在充分準備和慎思之後

 

問題八:
你的時間無限﹐長生不老﹐所以最想做的事﹐應該無限延期?  
回答:傻瓜才會這樣認為。

 

然而我們卻常說﹐等我老了﹐要去環遊世界;
等我退休﹐要去做想做的事情; 等孩子長大了﹐我就可以當志工……

我們都以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與精力。

其實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實現理想﹐不必在等待中徒耗生命。

如果現在一步一步努力接近﹐我們就不會活了半生﹐ 卻出現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局。

 
結語:做人﹐要活在當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ther429 的頭像
    mother429

    救人部落格

    mother4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